Support & Downloads

Quisque actraqum nunc no dolor sit ametaugue dolor.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, consyect etur adipiscing elit.

j j

Contact Info
New York +(123) 456 -7890 innovio@mikado-themes.com 184 Main Street Victoria 8007
Folow us on social
體驗活動 【2020】從土地開始的手作_野土捏塑野燒課

【2020】從土地開始的手作_野土捏塑野燒課


0

文 林佩儀  攝影 李濟安

 

「土」是什麼?是孕育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?是支撐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重要元素?而你有多久沒有好好踩踏土地、觸碰真實的土壤?

 

初鹿牧場的「土」很有個性?

 

這次初鹿牧場邀請到兩位講師,分別是小俊和奕其,在初鹿牧場舉辦兩天的「野土捏塑野燒」課程。在牧場裡燒陶的這件事,是我們最初在規劃這一系列工作坊時,想都沒有到想到的可能,而小俊把所有的不可能化作一個個可愛的小陶作。野土野燒並非易事,在這便利的時代,我們已經習慣使用被處理過的黏土來進行創作,習慣使用好控溫的電窯來燒陶,控制各種變因,以減少製陶過程中各種可能導致失敗的因素。為了讓學員了解「野土」的性質,小俊和奕其在課程之前,就先到各個不同的地方去取土,也取了初鹿牧場的土,試著露天坑燒了解初鹿的黏土特性。

 

不像陶土一樣,不同地方的野土都有自己的個性!都蘭的黏土蠻好捏的,長濱的土很好捏但我還沒試燒過…然後牧場的土超有個性,你必須試著跟他熟悉了解他的性格,必須順著他的個性,大家要很有耐性地好好跟它培養感情喔(笑),不然大家會很崩潰。

 

台灣是個地質寶庫」,看著桌面上擺著有黑、有紅、有黃、有棕、有白的土,在桌上一字排開,標註每一袋土的產地,小俊像是跟大家介紹新朋友般,重新串起我們與土地的連結。聽著小俊的介紹,沒想到土壤的色澤、黏性等等特質也會隨著其成分組成、顆粒大小、含水程度而有所差異。從認識土壤開始,大家好奇的輕輕地捏捏不同的黏土、聞聞味道,也欣賞小俊和奕其帶來的他們的作品,開始在腦海中想像自己的雙手可以創作出什麼作品。

 

「土」與「水」的相輔相成

 

那我們要準備出發囉!

 

小俊拿起鏟子和各種工具,帶著大家來到牧場的邊坡,從腳下的土地開始挖土!大家穿梭在土堆中,像是第一次看見「土」這樣的興奮。在小俊的引導下,我們仔細觀察土層的紋路,取用一些適合用來捏陶的土。

 

在這個便利的時代,我們都失去了某種與自然、與土地連結的能力,忘記了那些原本應該很自然地去觸碰和捏塑土地的方式。看著從牧場挖起來的紅土,一桶又一桶的。這些土原本是這麼自然、完整地鑲嵌在牧場的土地上,當我們將其鏟起裝進桶子裡的時候,土壤被抽離原本的地面來到我們的手中,讓我們重新去意識到「土」的存在。奕其帶著大家,從桶子裡抓了幾把土,揀出小碎石,加入「水」,像是做麵包般地反覆搓揉著,將其練成可捏塑的黏土。

如何將手中的土賦予形狀和生命?奕其是個很好的引導者,帶著大家嘗試將練好的黏土搓圓捏方,先做出人偶的模樣、動物的形狀、不規則的小東西。慢慢地引導出我們體內最深層,人類最原始的創作本能。沾滿土的雙手,頓時之間不知道是自己的手捏著土,還是土引導著我們去長出最後的模樣。最後完成的作品,還得經過小俊「檢查官」的檢驗!

你這個不行喔,這會裂掉!

 

啊,這個太厚了,可能會變成大炸彈喔!

 

黏土內部的水分如果沒有完全排除,或是因為厚薄不同造成乾縮程度不一樣,在野燒的過程作品就容易龜裂或是炸裂,甚至殃及別人的作品,所以才需要在烘乾之前一一檢查,工作坊的時間有限,需要設法烘乾作品,在大家捏塑的過程,小俊已經在教室的角落升起了一盆火,溫柔的烘乾大家的作品,設法在明天野燒前,可以把為了捏塑而加入的水全部趕出作品,讓作品的燒成率可以提昇。原來到捏個「土」,想和「土」合作燒成陶,「水」的加入與排除也是很重要的過程!

「火」與「風」的加成魔法

 

為了照顧大家的作品,小俊和奕其頂著睡魔的誘惑,整夜小心翼翼地翻面脆弱的作品們,期望大家的作品都可以成功。只是有些作品在烘烤的過程中,因為黏土收縮的特性,一沒照顧好乾縮太快不小心就龜裂了,隔天一早來在準備送出去經歷火的淬煉前,大家反覆的確認起自己的作品,有些人接受了這樣破碎的狀態,也有些人則是試圖去彌補裂痕,不論如何,大家會一起來跟自己的作品面對最後火的試煉!

 

很幸遇的是工作坊要野燒的第二天迎來了好天氣,原本擔心前幾天強勁吹襲的「北風」會讓控火變得更不容易,使得野燒的結果更不可預測,但也許是大家的意念傳達了出去,這天我們有了一個微風和煦的天氣,在這樣舒適的天氣下,為所有的作品進行最後的燒製。

 

一早的「向火祈福儀式」先是隆重地搬運作品,並一起圍著挖好的燒坑排窯迎火,所有的作品儀式性的排成一個「圓」,似乎也象徵了一種對於「完整」的期許,祈禱所有的作品都可以成功燒製。排完窯,小俊帶著大家進行了祭告,謝謝天、地、以及有形無形萬物的給予,並祈求野燒過程的順利,結束後迎來了火,開始了兩個多小時的預升溫過程,接著讓圍著的陶作品進入燒餘的灰燼中,開始升溫淬火。過程中,奕其帶著大家在木頭上寫下祈願,把自己希望迎來跟送走的事情寫在漂流木上,然後虔誠的把木材丟進火堆裡跟火神打勾勾許願,也為火添柴,讓溫度可以衝高。火的溫度、火的姿態、火的捉摸不定,都讓人感受到「火」強大的能量,好好善用「火」可以幫助我們完成許多事情,加上「風」的輔助,讓排窯點火的過程非常順利。

把在等待的過程中,小俊帶著我們觀察火的顏色、溫度和煙霧,適時地補充木頭。也時不時地豎起耳朵聽聽從火堆中傳來地「劈啪」聲,是作品爆炸的聲音嗎?抑或者只是木頭燃燒過程中聲音。除了等待,大家一起揉麵團、烤麵包,享用「火」與「風」元素給予我們料理食物的魔法。大家或坐或臥地躺在草地上聊天、小憩,在野餐墊上享用水果加上初鹿牧場的優格,以及用初鹿鮮乳加麵粉揉製而成的麵團烤成的蛇麵。

大火燒盡,我們看著最後一丁點火苗熄滅,而窯內的餘溫也顯示作品都經歷過了火神的試煉,不論成功與否,我們一起走過。大家圍在窯邊繞成一圈,等待著作品一件件從窯裡面挖出來。有些作品被紋上火紋、有些作品產生了裂痕、有些作品被高溫燒熔了一角,但大多安然地從灰燼中重生。從初鹿牧場挖出來的土,最後變成了可愛的恐龍、小魚、青蛙、貓咪、狗狗、炸彈、杯子、小壺,讓人看了興奮不已。

興趣使然的野土捏陶

 

整個東海岸都有很多遺址,很容易就在土地上發現陶片,而這些陶片都是古人們就地取自腳底下的土做成的陶器,這也讓小俊說對野燒產生了興趣。「我對於以前的人怎麼樣在片土地上生活的方式很有興趣,一直在想像他們到底是怎麼樣的在這裡生活,那種生活的樣貌是什麼?他們是怎麼樣的一群人?想著想著,乾脆就試著自己也動手做,能夠以雙手將土和水混合塑形,然後再和風與火合作將土燒製成器,這整個完整的過程,對我來說是非常迷人的。」

 

小俊認為雙手是有無窮的潛力的,可以透過雙手創造出各種東西,因此每個人都有形塑物體的能力,未曾學過如何捏陶的他,就是透過跟土對話習慣土感受土然後長出腦海中想像的樣子,就是因為沒有陶藝的基礎,對於要引導他人來進行野土的捏塑自己也沒什麼自信,所以小俊決定邀請好友奕其來幫忙。在台東均一教小孩畫畫與捏塑課的奕其,曾經和小俊拿過一些野土,想讓孩子們從野土開始捏塑,有使用過野土教學經驗的奕其,是小俊心中再好不過的開課搭檔。

 

我在均一教畫畫和捏塑,然後教著教著就覺得這些材料都很ready made,就是顏料和陶土,我們實際上能不能更經驗到它的來源?」 從材料的角度出發,最初想創造植物色粉,自己做顏料的奕其,在友人的牽線下,認識了住在山上的小俊。後來也知道小俊有在做野土的陶燒,所以奕其創作的材料從土地到手上的這個歷程,可以被經驗出來。從創作與教學的角度出發,奕其就想要去回溯這一段,也想要讓學校的小朋友去經驗完整的從揀土到燒製的過程。

 

這次在初鹿牧場可以一起去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是非常幸運的事情,現代生活的快速與便利,產生許多垃圾和不公平的資源分配,讓我們忘記,原來對於生活的方式,我們其實有更多的選擇與更柔軟的對待環境的方式。

 

敬天地、敬神靈、敬我們自己

 

野土野燒成功燒製大家的作品,也學習到風、火、水、土的魔法,更加尊敬且謙卑地去面對與使用自然的元素,感謝這得來不易的一切。想起在準備排窯燒陶之前,小俊帶著酒與酒杯,邀請大家一起來向天地祝禱。

 

小俊:「『敬天地』這個儀式是我覺得整個活動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,因為我們在這塊土地上,要做這麼一件重大的事情,我覺得要謝天、謝地、謝所有世間萬物。因為如果沒有這些把我們聚在一起,沒有天地產生這樣一個場域,我們也不會在這裡相聚,沒有神靈的庇佑我們可能也不會在這裡相會。

 

在和小俊相處的過程中,慢慢地體會與認識何謂「萬物皆有靈」,捏土為陶成器,其實我們有很多有形的、無形的對象需要感謝。不管是經歷了這麼多風化的過程,讓這塊土地產生了這麼多累積,成為有黏土的土地。一直到人類懂得用火到現在,我們生活的方式不斷地在改變。

 

在使用大自然中的風、火、水、土等元素的過程,有太多的感謝,所以一個發自內心的感謝的過程是重要的。而藉著野土野燒的這個機會,小俊想帶大家做一個很簡單的謝謝儀式:「祭天地、祭神靈,敬那些看不見的力量,敬所有神、所有靈、所有眾生萬物,也感謝所有一切包含我們自己把自己帶來初鹿牧場。